评论员 陈思
【资料图】
我虽文字深情,语言却实在寡淡。给母亲去电,支吾许久,也只说了句:屋里呆得有点烦。
我的潜台词是想回老家了。母亲却兀自南辕北辙地安慰我,在郑州要好好吃饭。
“居家隔离”五天,点不到油腻腻的外卖,当然会健康饮食、好好吃饭。
夜晚,窗户密密麻麻亮着。一种另类的秩序井然,诠释着我们失去的夜生活。缺乏相好相聚,也没有流莺流窜。精神和肉体一起空虚,只有冰箱最满,也只有它最给人安全感。
这种安全感来自确定性,如同吞咽的每一口菜、如同可以用来倒数的每一天。比如不断刷题,倒数着奔赴一场高考,比如削减脂肪,倒数着娶走某位新娘。
而不确定的容易让人不安。比如女神何时才能“瞎了狗眼”看上我,比如死神何时才会举起镰刀“取我狗命”。
身处这场疫情中,我们正深深感受着这种不安。
社会面何时才能清零?堂食何时才能恢复?我如何才能翻山越岭与你相见,而不是隔离在酒店?
没有答案,只有信号若隐若现:25日——29日的每日核酸一检。
这应该表示,我们的城市进入了冲刺阶段。应检必检、“自觉参检”,或许是此时我们这些普通人能做的不多的努力。
寂寂了多日,需要的不再只是热情还是热爱,考验的不再只是理性还是理解、依靠的不再只是规矩还是期待。
期待山水间的相逢,期待摘掉口罩时的相视一笑,期待无需安全距离的相拥……期待亲人相聚,期待那些远处蛰伏却坚定的爱。
爱,就是我们熬过冬夜前,不确定中唯一能确定的期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