遥远的90年代,冷门的钢铁题材,正在爱奇艺播出的《风吹半夏》却出其不意击穿时间、代际壁垒,引发观众对“闯时代”的强烈共鸣。
“睁开眼好好看看吧,这是个新世界了”“我这么年轻我不想赚钱想什么?”“多年以后,不仅是我们的堆场、码头,我要让这一片灯火通明”……从收废品赚到第一桶金到倒腾废旧钢铁、创办钢厂,许半夏举步维艰,不断在破产边缘挣扎,又一次次通过勇气化险为夷。这是一个关于创业者们敢想敢拼的故事,他们从始至终用奋斗支撑起野心。十足的烟火气和十足的锐气正是这部作品的动人之处。
该剧导演傅东育、毛溦、总制片人戴莹日前接受了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,透露该剧从破题到最终呈现的幕后故事。
(资料图)
让记者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细节是,导演傅东育说起由于现实主义题材和改革开放好作品太多、标准太高,项目初期他有过忐忑,赵丽颖提出大家冷静48小时再做决定,“我记得在第36个小时的时候,小赵给我打电话,她说‘只要你想拍,哪怕让自己拍不好,也不能让别人拍不好’”。傅东育觉得这句话非常“许半夏”,“最后是小赵同学的勇气把我踹上了这个战线”。
破题:从《不得往生》到“不枉此生”
《风吹半夏》改编自阿耐2006年完成的小说《不得往生》,内容基于作者本人的从业背景和工作经历,通过许半夏的视角,把钢铁行业中国企、民营企业、私人企业各个群体的生存百态,以及如何去拥抱机遇、迎接变化,他们的那种痛苦挣扎,奋发向上,都讲述得特别透彻。
在导演傅东育看来,《风吹半夏》的破题点在于,虽然故事写的是钢铁行业,但实际反映的是一个许多人共同经历的年代——即便处于不同的行业、环境、城市,每个人都面对着一个勇闯天下、敢想敢干的年代,“我们牢牢抓住的就是这一点,那是一个成长的年代。主人公们在时代的洪流中,奔涌向前,奋斗拼搏的精神,是在任何时代,都可以激励和打动人的!许半夏其实满身伤痕,可是你看不出,也是她不想让你看到,她唯一做的,就是旁若无他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。”
总制片人戴莹也深有同感,“这种精神内核是不会随着时代变迁而磨灭的,它是真正能够引发当下观众共情的,所以就下定决心,一定要把它做出来,而且要做好。”
通过群像展现时代,而不是一个女性的发家史
敢想敢拼的许半夏,重情重义的童骁骑,老实忠诚的陈宇宙, 剧集一开篇就立住了“钢三角”的鲜明人设和性格魅力,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而精明的赵垒、“大家长”伍建设、佛系的冯遇、“蔫坏”的裘毕正、“无利不起早”的郭启东组成的“滨海老板组”更是十分贴合人们记忆中90年代民营企业家的各色形象。《风吹半夏》以丰富的人物群像串联起90年代环环相扣的创业故事。
关于演员的选择和角色的定位问题,傅东育透露《风吹半夏》是一个以女主创业为主线的群像戏,它要通过群像来展现那个时代,而不单单是一个女性的发家史,女性的奋斗史,所以在剧本上,每一个角色,这个都要有鲜明的人物性格,人物特点和发展轨迹,人物的起,落,张扬,而不是标签性、脸谱化的概念性存在。“在一个导演的眼里,每一个角色都像绘画当中的每一块颜色,才最终凑成了这幅画。每一个角色,都会有你意想不到的变化。你们会觉得裘毕正是奸商,有没想过裘毕正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?郭启东是个坏人吗?之后的命运会是什么?小陈出主意,童骁骑把那个滩涂污染了,大家怎么看?是同情还是批判?我觉得要用这样相对复杂的状态来看待。”
在选角方面,傅东育表示,他在看完阿耐的原著小说后,脑子里蹦出的第一个人选就是赵丽颖。“我和她在《理想照耀中国》时有过短暂合作,她身上那种比较有‘劲儿’的性格,我觉得非常合适。”
在戴莹看来,赵丽颖身上的坚毅、倔强和执着,欧豪的讲义气,李光洁的情商高、内心丰富等都与剧中人物非常相像。“剧中多位演员的选择,都是主创根据剧本和演员本身的特质贴合起来的,所有演员在一起的组合有一加一大于二的化学反应。”
在实际拍摄中,演员们也拿出了十二分的认真。比如开播后引发广泛讨论的许半夏扇童骁骑巴掌的戏份,赵丽颖的手真的拍肿了。
“这个戏我们完全是顺着拍,从她匆匆上来,一脚踹开门,过去就抽,几乎没有走戏,我把调度大概说了一下就开始拍了”,傅东育说,受限于空间小,机位不足,演员们不得不多来几遍,“拍这样的戏很伤人,我也很心疼,演员一遍遍地重复这个撕心裂肺的情绪,还好最后效果出来,大家都能体谅这里的每一个巴掌。观众会对于这场戏有足够的记忆,很大程度上是对于演员情感真切表达的喜欢。”
《过把瘾》《北京人在纽约》也是年代感参考资料
《风吹半夏》获得成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,还在于年代质感的精细打磨和氛围感的扎实营造,全方位调动着观众的追剧体验和情绪共鸣。
导演毛溦说,现实主义题材剧的创作,最难的部分就是对时代的把握。《风吹半夏》是发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一直到2002年这十二年之间的一段故事。“离我们说远不远,说近不近,因此剧组在诸如手机、汽车、自行车、手表、首饰、穿着打扮,甚至发型、皮鞋等服化道上面,做了大量功课,花了大量精力去还原。”
剧中,许半夏的桑塔纳以及赵垒乘坐的雷克萨斯轿车,都是那个时代有钱人的标配。已经消失了数年的翻盖手机,则是那个时代“大款”的标志。街上墙壁上的标语和广告、家里绿色的半截墙壁,都营造出浓浓的90年代气息。
从1991年许半夏、童骁骑的牛仔服,到1996年他们事业小有成就时,许半夏的红呢子大衣、套装裙、波浪卷发、烈焰红唇,童骁骑的银灰色廓形西装,以及赵垒和裘毕正等人标准的双排扣廓形西装与花纹鲜艳的宽领带……剧中考究的服饰让观众称赞“一股怀旧风扑面而来”。此外,90年代的楼房、室内的装潢陈设、汽车、街景等美术置景也都彰显着主创们对于细节的考究。
“我们参考了那个年代的电影和电视作品,比如《过把瘾》《北京人在纽约》等,以及大量的画报等,你会发现那个时候人们的创意感非常强,服装的颜色、款式,甚至口红的颜色都跟今天有着很不一样的组合。”傅东育表示,90年代对于美的追求的夸张程度要比现在大的多,“比如我们就努力还原了红配绿的这种配色。”
导演毛溦则透露:剧组为赵丽颖准备的服装大概有300多套,试装最后穿过的有180多套,而实际在成片中呈现的是120套左右,“每一件衣服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,比如这段戏拍的是1991年,我们就找1991年时期的衣服,有的衣服都是从收藏家那儿收过来的,下了很大的功夫”。
除此之外,毛溦导演还介绍,在筹备阶段,剧组曾走访中国不同地域的钢铁厂,实地选景1000余个,实景改造300余个,这些准确的年代场景与细节还原,为剧集的现实主义质感夯实了基础。“我们还梳理了中国钢铁行业的政策变化、产业结构变化,以及钢铁的产能、GDP、钢铁产业工人的数量、薪水、涉及的不同地区差异等”。
在真实的服化道和场景还原基础上,导演傅东育进一步对《风吹半夏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——要创造,要表达。“实话实说我觉得胆子大一点,整个戏的影像风格不是那么’真实’。不是说不写实,而是要有强烈的情绪色彩的表达。比如我们会用暖光从窗外打进来充当阳光,而房间里经常会用冷调的光来衬托演员的面部,这样做会让人觉得既是那个年代,又好像不是那个年代。这种似是而非的风格,既会产生某种意义上的怀旧感,又会有一种隐隐约约的新鲜感。”
风吹的不止半夏,而是一整个时代
在得年轻观众得天下的影视圈,现实题材剧如何破圈是共同的课题。《风吹半夏》所触及的时代浪潮与今天有不少距离感,许半夏的造型再生动,也是“相册里的妈妈”。在喜欢谈论“躺平”或是“内卷”的当下,它为何能最终带动年轻群体与那个蓬勃的年代产生共情?
导演傅东育在工作中
导演傅东育说,《风吹半夏》显然是一个典型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。这里的“批判”不是贬义,是说我们回望那个年代的闯劲儿。那一代人敢为天下先,勇敢的说出欲望,并且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的走向梦想。这一点能够给今天的年轻人以激励和鼓舞。在许半夏这群人身上,虽然可能会有偏颇,可能会有那个时候的局限性,但是骨子里的精神力量,对今天依然有着感召力。
总制片人戴莹
总制片人戴莹也表示,《风吹半夏》不是一个工业题材,是一个时代群像“闯”剧。风吹的不止半夏,是以半夏为代表的一个时代人的经历。“片头是一只蝴蝶,在钢铁厂、滩涂码头,半夏成长过的地方飞舞,非常轻盈,非常美丽。每一个小人物,在大的时代之风中,奋力生长,又和他人有情有义。很现实,也很温暖。”
文/北京青年报记者 杨文杰
编辑/乔颖